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編輯 Adi Ignatius,在 2024 年管理年會的演講中分享了他的觀察:有位頂尖大學的教授指導了三名博士生,其中一個非常優秀,可望在哈佛商學院任教,另外兩位則不那麼出色。然而當他們提交論文時,三人的論文都同樣達到 A+ 的水準。這意味著在學術界,「能否寫出好論文」或曾是最具指標性的判準,在 AI 時代可能就不同了,會成為基本條件。總編輯還說,有了 ChatGPT 之後,他們所收到的投稿量也明顯增加了不少。
但,語言模型有其與生俱來的缺陷,它既不「思考」也不「理解」,僅僅透過演算法將繁複的文字意涵化約為編碼符號和機率,湊合出看似通順的文章,與人類用心撰寫的文章有本質上的差別。
這種本質上的差異,在學術寫作中更是無所遁形。學術論文的每一個詞彙、每一句論證都需要高度精確,以嚴謹的邏輯鏈串聯起來。AI 或許能模仿學術語氣與格式,但一經細究,邏輯跳躍、觀點含糊或引證錯誤等等,破綻百出。
AI 確實是強大的執行者,但最初點燃靈感火花的,永遠是人類心智。然而,若因肯認人類心智的不可取代性,就刻意忽視 AI 的強大效能,也有故步自封之嫌。尤其在英文寫作上,對於非英語母語的研究者來說,AI 的出現其實是前所未有的機遇。長久以來,語言隔閡讓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難以在國際舞台綻放光芒,而優秀的 AI 輔助工具,正能精準擊破這道障礙,協助潤飾語氣、優化文法架構、豐富詞彙,將學者的精力從繁瑣的語言細節中解放出來,更專注於研究本身及洞見的構築。
關鍵在於,工具的設計初衷即是「輔助」,由使用者主導,而非直接代勞。選對了工具,關於學術倫理的疑慮也能迎刃而解,因為嚴謹、優秀的學者不會再甘於把工作外包給 AI,他們會在駕馭工具的過程中體認到,AI 單獨作業的產出無法企及人機協作的高度。善用 AI 的學者,將能更高效、更自信地與世界分享他們的智慧,消弭與科技競爭的焦慮,專注於自我賦能、自我進化。
正確的 AI 工具不會撲滅人類心智的獨特火花。其效能再強大,透過人類有意識地引導,將能讓火花迸發得更加燦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