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22年生成式AI技術大爆發以來,除了最直接的學術倫理和智慧財產權問題外,還有以下三個重要的永續挑戰值得我們注意:
人權議題
深度學習模型在透過人類回饋強化學習訓練(RLHF)時,常依賴低成本的跨國群眾外包勞動,當中隱藏著人權議題:
例如 OpenAI 將可能含有暴力、仇恨、色情等內容的文本片段外包給位於肯亞的標註公司,每位員工一天需處理150–250段令人不安的文字,卻鮮少獲得充分的心理支援或合理報酬 [1]。
造成的問題:
- 不公平報酬與工作條件:勞動者多因生計被迫接受,有時遭遇不安全、不人道的工作環境。
- 責任轉嫁(Burden Shifting):企業將最艱難的倫理風險轉由弱勢勞動者承擔,而無適當的揭露或補償。
- 道德緩衝區(Moral Crumple Zone):當系統出錯,最終歸咎於基層標註者,核心決策者逃避責任。
環境與能源議題
2022年起,生成式AI的訓練與驅動,大量仰賴巨型資料中心,也帶來驚人的能源需求與溫室氣體排放:
- 全球資料中心能源消耗激增:2022年資料中心用電約460 TWh,預計到2026年將翻倍至1,000 TWh,相當於瑞典或德國全年用電量。[2]
- 技術巨頭碳排放攀升:亞馬遜、微軟、Alphabet與Meta的營運碳排放在2020–2023年間平均暴增150%。[3]
- 單次AI查詢用電成本:一次ChatGPT對話能耗相當於10倍Google搜尋,乃至相當於點算10枚硬幣之算力成本。[3]
- 淡水用量劇增:據Accenture預估,到2030年AI資料中心每年將消耗逾30億立方公尺淡水,超過挪威或瑞典年抽水量。[4]
- 生態系統壓力:在水資源緊縮地區,資料中心的冷卻用水可能與民生、農業用水競爭,造成生態與社會摩擦。[5]
數位落差與社會公平
AI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,但若未能公平分配這些資源,可能會進一步擴大數位落差,甚至加劇社會不平等。例如,缺乏資源的地區或個人,將難以從中受益,甚至可能被邊緣化。
結語:
人工智慧的繁榮不應以剝削人力、耗竭能源與水資源為代價。唯有在全球化勞動者權益、環境永續及企業透明治理三方面同步發力,方能建構對人類與地球真正友善的AI生態。
對於一般大眾而言,除了比較各式AI工具的效能、表現及易用度,也需多方關注自己的日常使用行為,可能對環境造成何種影響,做出最適切的選擇。
[1] Exclusive: OpenAI Used Kenyan Workers on Less Than $2 Per Hour to Make ChatGPT Less Toxic | TIME
[2] Generative AI: energy consumption soars | Polytechnique Insights
[3] Greening Digital Companies 2025 | The United Nations’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(ITU)
4] Accenture warns AI’s carbon emissions could surge 11-fold. But Big Tech’s still racing to build—and not slow down for sustainability | FORTUNE
[5] Explained: Generative AI’s environmental impact | MIT News
知識是可持續變革的催化劑
2025年永續發展目標倡議,強調「獲取知識」和「開展合作」的重要性。 iG Publishing的【可持續發展目標電子書合集】彌合了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,透過多方來源的知識累積,使個人和組織能夠有效地為全球議程做出貢獻。
探索 iG Publishing (SDG) 電子書系列,為您的機構提供推動永續變革的知識,立即加入我們,共創更美好、更永續的世界。